为什么你跑不过那些比你跑量少的人?
很多业余跑者为了能够跑出一个好的成绩,会效仿偶像或者大神的训练方法。比如拼命增加跑量,几乎每天都跑,甚至一天两练。他们觉得跑得越多就越能跑出好成绩,而往往这样会让自己身心俱疲。
其实,并不是跑量越高,就越能跑出好成绩。跑步质量比跑量更重要。
2004年,美国曾经有学者做过这样一个实验。找来25个人,让他们按照每周三次高质量训练+两次力量训练的16周训练计划,去备战一场马拉松。
结果15人实现了PB。最重要的是跑后的实验测试显示,所有完赛的跑者都提高了最大摄氧量和乳酸阈值,而且身体脂肪含量减少。
在我们周围,经常会有这样的跑者,他们跑量不是很高,月跑量仅仅二三百公里就能跑出非常优秀的成绩,最典型的就是贾俄仁加,他说自己月跑量只有300多公里。
而大部分跑者却总是苦恼于这一点,很多人问小编,为什么自己400、500公里的跑量,成绩却很难提高呢?总是不能如愿PB。
那就要问你一下你自己,你的跑步是否一成不变,是否只有数量没有质量?
想要让训练更系统、更有效,就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跑步质量,即使你一周只跑三四次,也可以跑过那些天天跑、跑量比你多的人。
那么,如何安排训练,让你的跑步更有质量?
01
心态要摆正,保持跑步的乐趣
做任何事,心态总是第一位的。
作为业余选手,心态要摆正,我们没有专业选手的底子,没有职业选手的充裕时间,没有对跑步深层次的理解,踏实下来,学习专业人士的技巧和训练方式,不断积累。
不要抱怨成绩短时间的停滞,不要跟他人攀比,你的对手只有一个,那就是自己。
要想保持跑步的乐趣,最好的方式是不让自己的身体感觉疲劳。跑步虽好,但不要天天跑,每周要有至少1-2天的时间跑休,让身体恢复,并始终保持对跑步的乐趣。
很多人因为每天跑步,觉得少跑一次就有一种负罪感,其实这样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。对业余跑者来说,跑步的目的是为了能够长久跑下去。所以,在追求成绩与身体健康之间,你应该找到自己的平衡点。
跑量和强度的增加要在身体承受范围之内,这样才能防止身体因为疲劳而导致的伤病。
02
跑步要有目的性,多种训练方法相结合
很多跑者在跑步前很少带着目的去训练,比如这次要跑多少,前几公里什么速度、心率,中间怎样去稳定,后半段怎样去提速,只是全程一味地慢跑,跑够距离就可以。
如果你有成绩上的追求,在平时跑步中,就要遵循科学的训练手法。每一样训练都是有特定目的的。
在长跑中,有氧跑是基础,要占一周跑量的80%左右;节奏跑可以提升乳酸阈值,提高速度耐力;间歇跑可以提高你的速度爆发和最大摄氧量,让你的跑步经济性提高。
如果你一周跑5次,至少有3次有氧跑,其中包括一次中长距离(18-26公里)或长距离(26-35公里)训练,速度训练一周不要超过2次。
所以如果总是慢跑累积跑量,对身体的刺激不够,达不到提高的效果。不同水平跑者,可以根据自己的马拉松目标成绩,看看平时应该以怎样的配速训练:
03
有氧跑是基础,每周安排一次中/长距离跑
马拉松运动终究是一项有氧运动,有氧基础打不好,速度训练也白费。低心率的有氧跑,可以提高有氧能力,增加肌肉中的毛细血管和线粒体密度。
所以平时训练一定要多累计有氧跑,周末如果天气凉爽可以跑跑长距离,如果温度高,就要随时调整跑步计划,缩短距离,改为15公里以下,或者中长距离有氧跑步。
平日跑有氧跑时,并不是简单的将一个速度贯穿到底,而是也有层次性。石春健老师分享了她日常跑步的一次11公里训练:
起步不要太快,第1公里,速度最慢;前四公里让身体逐渐适应跑步节奏,有助于稳定心率;前面7公里,平均心率都在130附近。
之后3公里,逐渐提升心率和速度,采用的步频步幅同步提高的方法。
最后1公里,只要状态好,就会逐渐加步频,速度稳稳提高到了529.达到7-8成力。
最后的跑法,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神经控制、肌纤维数量、重力推动,确保提速用的是技术和巧劲,安全有效刺激心肺。
具体详情,请看石老师的解说:
Video Loading
所以,对于日常有氧跑来说,前1/3的距离是适应,中间1/3是稳定,后1/3可以适当提速,最后一公里可以用7-8成力去刺激心肺,这样的训练,会更有效果。
如果你能力不错,可以尝试混氧训练,从弱到强,从慢到快,从有氧到无氧,这是混氧训练的基本原则。可别一上来就疯跑,然后再慢下来,那不是混氧。
对于长距离训练也是一样,LSD最后几公里也要适当提速,越跑越慢的训练是没有效果的。
04
节奏跑,提高速度耐力
节奏跑的目的是加强身体清除乳酸的能力,而身体清除乳酸的能力越强,那么马拉松成绩就会越好。
训练速度大概就是半马比赛的配速,或者比你5千米比赛配速慢15-20秒左右。时间建议在30-40分钟之间,不包括前期的热身和跑后的冷身时间。
05
速度训练要多样化
在打好有氧基础的前提下,训练中可以增加速度训练。
对于马拉松训练来说,应该每周进行不同的速度训练。在评估自己的体能状况下,一开始可以进行短距离的间歇,比如这一周是400米间歇,那么下一周可以说是800米间歇,然后依次是1000米,1200米,1600米,2000米间歇。
夏天由于气温高,最好进行短距离的间歇,等天气凉快后,可以适当拉长每组的距离。
值得注意的是,每次间歇的总距离应该控制在10公里以内;每组之间最好用慢跑的方式进行恢复。
练间歇之前一定要做充分的热身,激活身体各个关节与肌肉,让身体能够承受高强度的训练,跑完之后,记得慢跑冷身和拉伸恢复。
06
每周至少两次力量训练
针对性的进行力量训练,可以有效避免受伤,维持跑步中的躯干稳定,提高动力输出,提高跑步经济性。交叉训练可以是瑜伽、单车、游泳、有氧操,每周穿插进行。
比如放松跑之后可以加几组腹肌练习,平板支撑或者卷腹;高强度跑步的第二天可以游泳放松;每两周做几组深蹲和硬拉,可以让你更舒服更有力的奔跑。
建议每周至少要有两次力量训练,时间至少是30分钟以上。
07
跑前热身、跑后拉伸
对于任何类型的跑者来说,跑前热身、跑后拉伸是每次跑步都不可缺少的,它们能够让身体肌肉更有弹性,从而减少伤病。
有时候在大强度训练之后,仅仅靠拉伸还不足以缓解身体肌肉疲劳,这个时候你还需要滚泡沫轴,或者进行冰浴和按摩放松。
此外,想要训练好,充足的睡眠少不了;不熬夜,应该是对一个严肃跑者基本要求。
08
不要想着弥补缺失的训练
即使每周只跑三次,你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缺席一些训练。但是,不要着急把这些训练弥补回来,比如下一周将跑量提高一倍。
比如你因为感冒、伤病而休息了一周,等到身体恢复了你不能着急进行高强度训练,而是需要通过慢跑来恢复体能。
有时候,比赛临近了,很多人就会因为各种原因错过了一些训练,然后就着急找回来。这个做法真的不可取,突然增加跑量或者强度,很容易让身体受伤。
如果你真的想要提高马拉松成绩,除了做好心理准备,下狠心训练之外,还得与跑步真心相待,平时生活要严格要求自己,避开垃圾食品、避开喝酒无度、避开不良生活习惯。
朋友在一块吃饭偶尔欢乐一下没有任何问题,但自己一个人依旧懈怠放纵,那么即使你月跑量1000公里也不会有马拉松成绩上的进步。
自律,不止于训练,它是生活工作各方面的体现。
|